初夏时节,在太康县马厂镇撞寨居村联养点,老人们坐在树荫里聊着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院内自给自足的菜园里,小青菜翠绿,西红柿已挂果,莴苣喜人,一派田园风情。

撞寨行政村80岁的五保户贺新民老伴去世20多年了,无儿无女。入住之前,住的是一间漏雨的土坯房,一天做一顿饭,饥一顿饱一顿的。自从进了居村联养点之后,一天三顿馍、菜、汤,冬有棉袄,夏有单衣,老人家高兴得很。“在这比在家里强多了。每天看看电视、打打牌、种种菜,生活可得劲啦!”

如今,在太康县广大农村涌现的“居村联养点”,成为农村特困老人的“幸福院”。这是太康县创新实施“五养”模式,破解了农村特困老人脱贫和养老难题。

位于河南省东南部的太康县,是一个拥有15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被国家划入大别山片区贫困县。今年5月省政府宣布该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长期以来,原有的乡镇敬老院由于容量小,功能弱,辐射能力不强,特困老人进不来,留不住。相当一部分老人恋念故土不愿到乡镇敬老院去,性情孤独不合群,心灵寂寞不与人交友,生活无助吃了上顿不愿做下顿,一件衣服穿半年,家中脏乱不堪,有的甚至有病在家数天还不被人发现,农村特困老人的脱贫和养老是个大难题。

太康县委、县政府为彻底实现“扶贫路上不落一人”的目标,下决心解决特困老人供养这个难题中的难题。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县乡村三级书记带头走村入户,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了解特困老人所需所求,依托国家特困老人救助供养政策,总结出适合农村特困老人生活需要、心理特点的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五养”模式。

坚持试点先行,该县在党建基础好的乡村对“五养”的可能性、可行性、必然性、实效性率先探索,县委、县政府总结经验,政策激励,强力推进,特困老人不离家、不离乡、不离土就能享受到“五养”服务,解决了敬老院不愿进、留不住、难管理、办不长的问题,开辟了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的新途径。全县9721名特困老人“五养”供养全覆盖,真正达到每一位特困老人“困有所养,应养尽养”。

正如太康人所说:“特困老人,总有一种养老模式适合你。”截至今年5月,全县共改造建设19所乡镇敬老院、1所社会福利院、27所医养结合的社会托养机构、157个居村联养点。全县共有特困老人9721人。其中,集中供养2068人、社会托养1989人、居村联养4327人、亲情赡养1252人、邻里助养85人,实现“五养”全覆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中央和省市媒体相继报道了太康“五养”模式经验。5月20日,在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举办的河南省2019年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培训班上,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向参加培训人员专题介绍了该县探索“五养”模式,破解特困老人供养难题的经验做法,赢得与会人员满堂喝彩。

集中供养——“温暖”特困老人心

太康“五养”模式下的幸福老人

按照“县级主导、乡镇主办、入住自愿、管理规范”的原则,太康县财政投资2600万元对16个乡镇敬老院提升改造,将3个乡镇闲置学校改建成敬老院,配齐基本供养设施,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扩大接纳容量,选配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的同志为院长。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责有人担,为特困老人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服务,实现了进得来、留得住、生活舒心的目标。实行集中供养后,老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同时也给了他们精神上的慰藉,消除了孤独感,便于统一管理和照料,老人们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目前,已吸引2068名特困老人入住敬老院。

逊母口镇敬老院入住有120名特困老人,其乐融融。小吴行政村69岁的吴福正老人来这里居住近10年了,他身板硬朗,走路一阵风。“到菜地干活去喽!”他告诉记者,“敬老院开发有菜园,老人们每天来这里‘工作’半小时,也就是给菜捉捉虫、拔拔草,可挣得一张价值一元的出勤票呢。”院长安吉义介绍:“这主要是为了鼓励老人们多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吃不完的青菜卖给超市,卖的钱给老人们改善生活。”

在符草楼镇敬老院,凡是高龄老人过生日,镇领导都会买礼物前来祝贺,还要举行庆祝仪式。今年80岁的贾瑞良来自贾庄,在此居住已经4年,虽年过八旬,但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托共产党的福,俺的生活才会这样好。”老人满脸知足。

居村联养——不离故土可养老

每天的食谱不重样,特困老人笑在脸上,喜在心里

对于不愿意离开“老家、老友、老窝”的特困老人,太康县按照“三方来联亲,村级唱主角,县级搞奖补,养老不出村”的原则,把村中闲置民居等资源改建为居村联养点,配齐生活娱乐设施,实现“十有”:有房间、有床铺、有空调、有电视、有厨具、有淋浴、有水冲厕所、有消防设备、有娱乐设施、有专职炊事员。村党组织负责管理,选聘贫困户为护理人员,照顾日常生活。县政府以奖代补引导扶持,对入住一名特困老人给予一次性补贴1万—1.5万元,让他们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集中供养服务。目前,全县共新建、改建居村联养点157个,已入住4327人。

居村联养,实现了不出村就可“养老”的心愿。成为难舍故土又无亲人赡养的特困老人的“幸福院”。符草楼镇槐寺行政村年过六旬的谢宗彬小时患过一场大病,腿脚落下残疾,平时只能靠拄拐杖走路。当地党委政府考虑到谢宗彬一个人生活困难,多次动员他到镇敬老院。可谢宗彬有恋家情结,迟迟没有去敬老院生活。槐寺行政村还有22名同谢宗彬一样的特困老人。

针对调研情况,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分别召开了班子会、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决定在本村改建居村联养点,实现本村特困老人集中供养。形成统一意见后,该村广泛发动群众,结合“德行善捐”活动,号召在外成功人士支援本村建设,利用所捐善款,改建了距离较近的两所庭院,更换了门窗,美化了庭院,增建了厨房、餐厅、活动室,每个住室都安装了空调,建成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幸福院。在实地参观了幸福院建设情况后,特困老人都乐意入住。“住这里,就像住宾馆!”谢宗彬感慨道,他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

马厂镇撞寨行政村65岁的五保户李济学无儿无女,家里有两间破瓦房。刚开始他不想来,到撞寨居村联养点一看,觉得不错。“这里都是老熟人,住得好,吃得好,一天三顿不重样。”李济学由衷地说,“镇领导还经常来看我们,给我们送吃的、送穿的,村支书李国强还亲自给我们理发,我现在是一天也不想走啦。”

“一出院门就是村文化广场,每天吃过晚饭,我们来这里看节目,村文艺宣传队表演的担经挑、打腰鼓热闹得很,在联养点住比一个人孤孤单单在家强多了。”五保老人寇云富的欣喜发自内心。

社会托养——养老医疗一体化

社会托养点里,特困老人自娱自乐,精神生活很丰富

居村联养点里,入住老人乐陶陶

失能半失能人员和患有慢性病的特困老人,既需要日常照护又需要康复治疗,乡镇敬老院缺乏医疗能力无法接纳;公办医疗机构受体制影响可以进行康复治疗,但无法日常照护。如何解决这些特困老人的养老问题?太康县按照“选准入住对象,用好医保政策,整合医疗资源,做到医养结合”的要求,组织规模大、条件好的民营医院成立医养结合养老院集中托养,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托养机构每接收1名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县财政一次性给予补贴3000元。全县现在共有27家医院参与社会托养,其中民营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22家,共入住1989位特困老人。

在永兴医院社会托养中心记者看到,护士们用轮椅推着行动不便的老人在花园晒太阳,有的老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有的在棋牌室斗得不分上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79岁的齐中杨老人是张集镇马菜园村人,孤身一人的他患有老慢支,加上脑血管硬化,生活很是困难,入住永兴医院社会托养中心后,不但治好了不能伸直的双手,体重也增加了十多斤。他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现在有儿有女的都不如俺哩,吃饭有人端,有病有人看,真托了共产党的福。”

高贤乡村医陈国厂把投资600万元的医院无偿捐献给乡政府作为社会托养中心。在这里,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生活过得有声有色。院长陈国厂组织该院10多名有文艺专长的特困老人组成一个文艺宣传队,每天在院内吹拉弹唱,时不时还放映一场电影。院里同时开办了生活超市,种植了八亩蔬菜,办起了豆腐作坊,全部由院民管理运营,让他们都有所为,在集体生活中找到自我。

亲情赡养——催开和谐文明花

转楼乡褚庄村特困老人李秀英被侄媳妇郑丹娜接回家中赡养

太康在全县开展“接亲人回家”活动

该县对于身体条件好、家中有资产不愿意舍弃、不愿入住居村联养点的特困老人,实行亲情赡养。村村成立新风协会,采取入户座谈等形式,与特困老人的直系亲属谈心,由村“两委”引导近亲属与特困老人签订养老协议,将老人接回家中“合锅同住”共同生活,把特困老人的责任田、宅基地等资产作为赡养人的报酬,并进行司法公正,村内公示,村新风协会跟踪监督,实现“两自愿、两保障、两监督”,即亲属自愿、特困老人自愿,特困老人生活有保障、赡养人报酬有保障,村委监督、社会监督。目前,有1252位特困老人被亲属接回家中“合锅同住”共同生活。

太康县开展的“接亲人回家”活动成为有力助推器。特困老人披红戴花,在唢呐和礼炮声中,被亲人接回家中一起居住生活,实现了合户合住合锅的亲情赡养目标。

“接亲人回家”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太康乡村催开敬老孝亲文明和谐花,“孝敬今天的老人,关爱明天的自己”成为各界共识,乡间敬老孝亲故事层出不穷。

太康自古以来就是孝贤辈出、敬老爱老蔚然成风的地方。孔门七十二贤中高柴和陈子禽长期在太康传儒授道、化风育人的感人故事,陶侃太康寻母、勤廉孝亲的传说典故,流传至今,家喻户晓。近几年,太康县先后有敬老、孝老道德模范等5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誉为“太康好人现象”。

邻里助养——志愿服务献爱心

符草楼镇谭桥行政村村民谭栋福赡养同村特困老人谭金超

转楼镇李报真行政村76岁孤寡老人李香奎无儿无女,生活无人照顾,吃饭饥一顿饱一顿,生病无人送医,衣服被子无人换洗,家里臭气熏天。在郑州务工返乡的邻居李华峰看到老人过的日子,揪心不已,夫妻俩主动到老人家里帮助打扫卫生,把自家的家具搬到老人家里,为老人购买了新被褥和衣服,一日三餐端到老人面前,视老人为至亲,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在村里成为美谈。

针对个别不愿意离开家、无近亲属,但有街坊邻居愿意照顾的特困老人,实行“双方自愿,政府辅助,村级引导,社会监督”,由行政村党支部引导双方签订邻里助养协议,为特困老人提供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看护陪护等助养服务,村新风协会监督。根据助养工作量,政府给予助养人每月200元—300元的报酬。目前,已有85名特困老人在助养人的帮助下过上了幸福生活。

太康县实施的“五养”模式,为全县农村9721名特困老人带来了福音,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以前孤寡老人贫困户大都生活难以自理,脱贫和养老成为最大难题,“五养”模式在太康的创新实施,成功解决了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特困老人一日三餐有人做,四季衣服常换洗,生病有人医,生日有人贺,住房有空调,生活保障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老有所用。特困老人无不感谢党和政府,由衷地感叹:“做梦都没有想到晚年能有今天这种活法。”朱口镇崔胡同居村联养点入住的刘德成等54名特困老人按下鲜红的指印,联名写信称赞:“对待老人,亲如爹娘。饭菜可口,心情舒畅。环境优美,冬暖夏凉。长寿健康,感谢党恩。”

随着“五养”模式的良性运行,各界爱心人士纷献爱心,医生义诊、宣传队演出、学生义务劳动、成功人士捐款捐物,凝聚起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正能量。特困老人有品质的“五养”生活,引起了有子女老人的羡慕,唤醒了子女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意识,实现了亲情回归、正气回归。

“五养”模式在太康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全县特困老人晚年幸福“保驾护航”,也为国人养老提供了“太康样本”。

记者赵春喜 通讯员郜敏卢元厂

摄影马治卫刘高远

【责任编辑:李雨霏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0-2022河南沸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聘信息|广告服务|服务条款|免责声明|网站地图|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