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给郑永和刻了碑,让子子孙孙都记在心里

一些石碑上,记载着郑永和的事迹

人民永和

1992年4月,郑永和带着老干部做方山引水工程时,益民洞通水工程到了紧要关头,为确保“七一”通水,工地上的人们加班加点,昼夜不停,恰在此时,郑永和的老伴儿岳雪萍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当时考虑到方便照顾等因素,最终决定不去大医院,就在辉县动手术,老伴儿还劝他:“我有孩子们照顾,你在工地上别担心。”

6月17日,手术后的岳雪萍因为并发症,再也没醒过来。

岳雪萍下葬那天,郑永和悄悄离开了。他不忍心看见这一幕。13天后益民洞通水,简短的庆典过后,不见了郑永和,原来他独自一人蹲在水渠旁,喊着老伴儿的名字,失声痛哭……

这就是郑永和,一次次磨难,一次次折断,又一次次挺立起来。

人总有老的时候。2005年7月9日,郑永和约老干部服务队副队长杨有金到家里商量工作,不慎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原本身体还不错的他,就此病倒。

大家劝他,身体不行,别再干重活儿了。他的屋里以后就多了三样东西:放大镜、日光灯和一张水利规划图。规划图上面的蓝线是已修完的沟渠,黄线是还没完工的。家里一旦来客人,郑永和总要先拉着客人唠唠这些工程。

2007年2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九,郑永和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5岁。生前留下遗言: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子女们把他安葬在拍石头乡四里场村,离他从小长大的地方不远,周围的松柏还是他当年种下的。他的墓地周边安安静静,沿着这条路往上走,便是他留给家乡人民最后的遗产——北干渠。渠水汩汩,远方的麦田被滋润着,又是一个丰收年。

“我看到了一个人的灵魂”

郑永和去世的消息还是传开了。

尽管正值过年,辉县还是迅速出现了一些农民自发设置的灵堂,肖金、潘效庄在韭山公园自发设立灵堂,供群众祭拜。

听闻消息的老百姓从辉县的四面八方赶来,短短两天,来吊唁的人有数万之多。

2月27日,规模更大的自发悼念活动再次在墓地展开。一百多辆车造成交通堵塞,成千上万名群众送来的花圈堆成了小山。

当天,74岁的刘润发老人凌晨4点多起床,从距离县城70里的山上赶来。在他眼里,郑书记从不搞特殊,1967年,作为县委书记的郑永和到他们村驻队,以前大队都会找条件比较好的农户家里住,郑永和却主动要求到村里孤儿家的破茅草屋住。

张村乡的村民们来了。因为吃水难,这里的男人过去都是“光棍团”。1972年,郑永和拉着平车来到他们村,帮他们拉水泥、运石头,修蓄水池,解决了困扰他们世世代代的吃水问题。

在卫辉市狮豹头乡,也有100多名群众自发设立了灵堂。郑永和的老朋友吴金印永远不会忘记,1974年,因为造反派斗得厉害,组织上让郑永和来这里避难了七八个月。在这里,郑永和一天都没歇着,天天都上工地干活儿,还帮他们解决了好多问题。

“我是郑永和的学生。”至今,吴金印仍把这话挂在嘴边。

2010年清明节前,陈大斌专程前来辉县,为郑永和扫墓。此后,他为郑永和写了本书——《一生忧乐系太行》。

他说,要让南来北往的行人、山里山外的乡亲,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人,千里太行这偏远一隅,这片极平常的山坡上,一片松柏丛中,一抷黄土之下,长眠着的,是一个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的人民公仆。

我们问陈大斌:“你采访过那么多基层干部,你觉得郑永和有哪点特别不一样?”

陈大斌说:“郑永和时时刻刻心系人民,他是真心为人民服务的。”

“拿起白蒸馍,想起郑永和拿起人民币,想起郑书记”

一进辉县松贡水村,离北干渠不远,远远便能看到山民们用当年劈石开山的锤錾,在巍巍太行的摩天绝壁上一刀一斧地刻下的四个大字:人民永和。

他们以能想到的最古老的方式,纪念着他们心目中的老书记。

郑永和擅长讲故事,他讲的故事总是形象生动,有幽默感。他还总是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大家讲道理。曾在胡桥公社工作过的王守富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初冬,他和胡桥的一位老支部书记一起去郑州看望郑永和。吃完饭聊天中,郑永和讲了个“饥不择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家里很穷,一天只能吃两顿饭,还是吃糠咽菜,中午在野地里吃干粮,他想把菜疙瘩热一下再吃,于是把树叶干草拢成堆烧火,结果把菜疙瘩都烧成了黑糊糊,他也顾不得,拿一个吹吹就吃,吃完8个,他突然发现多出来一个,掰开一看,确实是真的菜疙瘩,但刚才那顿狼吞虎咽,完全想不起来,吃到嘴里多出来的那一个是什么?

听完大家都觉得好笑。郑永和说,反思一下就笑不出来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穷人身上。讲完郑永和还叮嘱:“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穷人,忘记穷人就是忘记自我。”

20世纪70年代,郑永和带领大家,把一条条公路打通了,使那些祖祖辈辈与世隔绝的山村通了汽车,每条公路通车,郑永和都要安排一场特殊的“通车典礼”:由他带队,县委干部拉上十几辆板车,装上当地最急需的粮食、衣物、化肥等物资,一直送到村里的群众家里。也有人向郑永和建议:路通了,派上一辆卡车,不就什么都拉上了,何必非得人拉着不可?

郑永和说:“卡车送是省事,可那代替不了我们拉车。常常拉上载重的车子,爬爬山路,拉出一身汗,拉车人就忘不了公仆的责任!老百姓看见你拉着车上来,他就心热,觉得政府没忘了他们。”

郑永和走了。然而,他影响着新乡的许多人,激励着众多先进。吴金印说:“郑永和是我心目中最尊敬的老师,他才是真真正正为群众奉献了一辈子。”

这就是郑永和留下的:不仅是修建于太行山上的宽阔大道、百里长渠、座座水库、绿油油的山林,更可贵的是他的精神——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真正的人民公仆,终生不渝。

“拿起白蒸馍,想起郑永和;拿起人民币,想起郑书记。”郑永和走进了新乡人的心里。

(节选自《初心》第35~41页)

下期预告

1989年4月15日,由辉县市离退休老干部组成的“老头队”正式成立。治虫、种树、修路、架桥……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帮群众办了一件又一件事。他们是如何发展壮大的?请看下期。

【责任编辑:张怡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