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鸿飞

“文化的厚重,历史的神秘感呼之欲出。”日前,汝州风穴寺的一组图片在微信朋友圈火了,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光影造像引发围观,有评论称:“角度很独特,后期处理也特别有质感,像故宫。”

这组图片的拍摄者是禹州人耿亚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理事、新华社签约摄影师。11月13日,应大河报汝州运营中心邀约,耿亚伟专程赶到汝州。在其朋友刘俊杰、风穴寺资深导游韩伟的介绍下,耿亚伟“初探身边的千年古刹——风穴寺”之后,被深深折服了:“真的没有想到,与我家乡禹州相邻的汝州,竟然还藏着这样的‘宝贝’,跟拍故宫一样。”

寻觅,寻觅,七世建筑营聚

明代河南巡道、诗人王洙游览了风穴寺、少林寺后,挥笔写下了“若论风穴胜,应在少林前。叠嶂云千树,平桥月半川。亭新开紫烟,洞古接青天。几度登临后,栖迟白昼眠”的五言诗。其碣石嵌于风穴寺中佛殿后壁中。

风穴寺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后经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重修与扩建,辉煌如昨。唐代的七祖塔,火炬般矗立在寺中央;宋代的悬钟阁,高悬梁上的9999斤大钟仍可鸣响;金代的中佛大殿,传承着大宋文化基因;元代的罗汉殿,散发着草原民族的粗犷;明代的天王殿、关帝殿、文昌殿、望州亭,交相辉映;清代的毗卢殿、观音阁、藏经阁、涟漪亭,异彩纷呈。

历经1800多年风雨,风穴寺仍保留下唐、宋、金、元、明、清和民国建筑遗存140余间,为中国建筑史留下了厚重的实物资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古建博物院”,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风穴寺探秘》一书,作者是汝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尚自昌。书中记载:风穴寺所在谷地狭窄,限制了常规建造,设计者发挥聪明才智,把发明和创造发挥到极致,形成了风穴寺独特的建筑布局,给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抬头一景,转弯一天地”的扑朔迷离情趣。

宏观上看,风穴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建筑依山崖、溪流等自然条件布局,无中轴线参照,宜居则建殿修楼,宜玩则起亭围园,加上小桥流水,松、柏、竹、梅的点缀,随山就势,错落有致,具有南方园林的主题风格,但细分也符合北方寺院中轴线对称布局的要求。中佛殿、天王殿、毗卢殿,虽修建于金、明、清三代,均坐北向南,大体在一条中轴线上。向西的藏经阁、关帝殿、悬钟阁也大体在一条中轴线上。就连观音阁及阁前的大慈泉池和池上的涟漪亭(后移至阁西)、阁后的喜公池也在一条直线上。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文物处主任、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觉真法师在《佛教文物常识》中,把中国佛寺建筑布局分为三种形式:廊院式,我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形式,即以一座佛殿或一座佛塔为中心,四周绕以廊屋,形成独立的院落,大的寺院可由多个院落组成;纵轴式,现中国绝大多数的寺院保持着这种布局;自由式,没有明显的主轴线,因地制宜,按照地形较为自由地布置寺院的各类建筑。

在论述了这三种基本布局后,觉真法师把依山临壑的河南汝州风穴寺、悬建在峭壁山腰的山西浑源悬空寺、具有江南民居式样的苏州紫金庵,作为三种布局之外“颇有特色的实例”大加赞美,足见风穴寺独特建筑布局的地位。

在兹,在兹,诗山赋水文地

少林寺以“武”闻名,而风穴寺以“文”著称。

尚自昌在接受采访时说,汝州风穴寺是佛教天台宗七祖贞禅师的祖地,五代宋初和清初两度为禅宗临济派的大本营。与少林寺不同,风穴寺多为文人住寺主政,特别是禅宗支派临济宗四祖延沼法师住锡风穴寺后,出现了“法席冠天下,学者自远而至”和佛书《心灯录》“临济儿孙满天下”的盛况。

风穴寺文风昌盛的文化标志,是明清时期由风穴寺文僧和汝州文人共同创办的“汝上莲社”文学社。“汝上”是汝州的古称,最早出现在《春秋》:冶铁汝上;“莲社”是佛教专用名,特指结社提倡念佛的组织。“汝上莲社”是僧俗文友结成的“诗社”,从明清留下的诗文看,很少涉及念佛的成分,更多的是僧俗文友的唱和。

风穴寺有唐著名诗人刘希夷的墓园。唐著名诗人王维、刘禹锡、岑参、元结等都曾来此游览,留下了优美动人的诗篇。

诗山赋水文地。风穴寺,无不流溢着文的华彩和禅的深邃。如果说少林寺以“武”闻名天下,深研风穴寺的专家学者无不认为,传承着儒、释、道大量精华内容的风穴寺,足能以“文”与少林寺媲美。“武少林、文风穴”是千古传说,相得益彰。

来源:大河客户端

【责任编辑:靳静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