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王蒙/文

9月17日,湖北武汉,江夏一中一名初三男孩因在教室与另外两名同学玩扑克牌,被老师请了家长。

男孩母亲来到学校后,在五楼的走廊里扇了他两耳光。他一个人在走廊原地沉默了几分钟后,转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声叹息,这是很多人看到监控视频后的反应。对少年逝去无比惋惜的背后,更是对当下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反思。

【声音】情绪不稳的家长,把爱变成了伤害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甚至各类新闻报道中,同样的事情仍在上演。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飞跃发展,正是自尊心最为强烈的时候,同时因情绪不稳定,很容易产生冲动行为”。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张丽霞表示,“而这位母亲的做法,很明显没有给孩子尊重,更在当下直接摧毁了孩子的自尊心。”

作为一名从事精神卫生工作20年的医生,张丽霞在门诊中见过无数因家庭原因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尤其是近几年,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太多。有人说是今天的孩子太脆弱,但这背后往往都能从家庭教育中找到原因。”张丽霞说。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母亲完全把儿子当做发泄情绪的工具,心情好的时候用手用来抚摸,心情不好手就用来抽打,无疑给成长期的孩子造成了信任危机。”

河南商报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余名职场人士,超半数人表示,儿时在父母吵架、或受到打骂后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当时没有办法反抗父母,觉得只有这样做可以作为报复”,有受访者如此形容彼时的心情,“念头往往是一闪而过,只是那些不愉快的瞬间,仍会随着成长埋藏在心里。”

【案例】儿时的阴影,往往要用一生来治愈

“马斯洛需求中,人除了对生理、安全的需要,还有对归属与爱以及对尊重的需要”,张丽霞指出,成长过程中,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很可能就是孩子一辈子的阴影。比如对孩子的忽视和过度惩罚,很容易导致孩子长大后形成躁狂或者自卑的性格。

“孩子的想法很单纯,有时为了得到父母一点点的关注和爱,会不惜代价付出很多努力。”说到这里,张丽霞提到一位正在接受治疗的女患者娟娟(化名)的故事。

打小就非常懂事的娟娟,每次妈妈带着弟弟出去玩,她就在家乖乖做作业,把自己和家里都照顾得好好的。可娟娟却发现,越是拼命用“乖巧”讨好妈妈,自己似乎越不被关注。

“是不是我还不够好?是不是妈妈不喜欢我?”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被爱”,娟娟对自己的要求极度苛刻,经常一遍遍整理书包到上课迟到,怕弄脏衣服拒绝和朋友们出去玩......10岁以来的出现强迫症,伴随她直到36岁的今天,使她仍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提醒】你眼中的“乖”孩子,可能正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

“除了狂躁、抑郁以及强迫等表现外,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也多是幼年缺乏关注或惩罚严厉造成的”,张丽霞发现,生活中很多备受称赞的懂事型的孩子,往往有着讨好型人格的一面。

“门诊很多家长说自己孩子一向很懂事,怎么会突然出现心理问题?”张丽霞指出,实际上,这些问题并非突然出现。面对父母过高的期待,这类孩子通常很会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情绪,却默默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不知该如何发泄和疏解。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的产生。

对此,也有看过监控视频的网友表示,“男孩已经长成大人的身高,却在母亲的抽打和数落中耷拉着头,没有丝毫反抗。或许乖乖听话、默默隐忍已经成为了他的常态,最终迎来的只能是更大的爆发。”

“我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但每次想到他小时候我对他的坏情绪宣泄,都后悔得要命,想重新来过,想好好抱抱那个时候的他。”46岁的郑女士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如今得知儿子在学习工作中受委屈却忍气吞声时,总会觉得是自己的原因。

【反思】都是妈妈的错?专家呼吁父亲角色的回归

“视频中受全网斥责的妈妈,事情发生后,她可能是最痛苦的人。”作为一名二胎职场妈妈,莉莉(化名)也表达了自己在女性立场的看法,“很多女性平时工作很忙,同时要照顾家庭,要好好教育孩子,更被要求时刻保持好的情绪。但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一个女人在很累很忙的状态下,是很容易情绪暴躁的,她也需要家人的关心和爱护。”

在莉莉看来,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把孩子身上出现的所有问题归结在一个母亲的身上。可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母亲的责任,它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参与的事情。

对此,张丽霞指出,“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我们会重点呼吁家庭中父亲角色的回归。因为从生理角度来说,成年男性的情绪往往更具稳定性。对孩子心理状态的引导以及性格的塑造更能起到正向的作用。”

同时,家长的教养方式也要有的放矢,既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也不应惩罚过于严厉。张丽霞表示。

【链接】教育部答复“统一编订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教材”建议

“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张丽霞强调,孩子在学校和老师们相处的时间甚至比父母还要多,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引导他们学会从内心去关心自己、帮助他人,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排解和克服学习压力等,都素质教育中很关键的部分。

14岁少年被母亲扇耳光跳楼身亡 全网斥责母亲 专家却呼吁父亲角色的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519号建议的答复》,披露了教育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统一编订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教材的建议”的具体内容。其中称,教育部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融入课程教材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树立珍爱生命、健康第一的理念,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