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璇:迎着流水的涌来逆向而行
迎着流水的涌来逆向而行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演奏厅。

张璇独坐于舞台中央,信手拨弹,从容典雅。素手按琴弦,指腹在弦上或凹、或凸,声响时而似泉水叮咚,时而似流水潺潺,时而似高山巍巍,时而似空谷幽兰。古筝上的流水纹与挑拨弦的拂袖交相辉映,那一抹,那一捻。

未见其面,先闻其声。

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回味悠长,然听者意犹未尽,幸又一曲《云裳诉》弹尽唐贵妃和唐玄宗的旷世绝恋,琴弦的颤动和着空气的振动,如蝴蝶轻扇薄翅,悠悠地飘落耳边。曲毕,余音绕心间,久久不能平静。

未见其面,先闻其声,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迎接知音的到来,见到张璇时最大的震撼是由耳入心的,她如讲演者,指下低语诉说。

张璇是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的筝、瑟首席,琴声美,人更美,在华夏古乐团工作17载的她自带一种古道仙风,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供职的河南博物院则是中原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的中心,其中的华夏古乐团在2000年成立,专门负责保护、开发和展演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

人说,闻其声便想知其人。近距离接近她让我发现,信音辽邈的乐声后蕴藏着的是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而张璇对其的喜爱,则爱得深沉。

把兴趣变成习惯

8岁的张璇初次听到楼上的阿姨弹古筝,就深深地被这个乐器的声音吸引。“妈妈,这个是什么声音呀?真好听!”这是小孩子对喜爱最直接、最真挚的表达。

随后张璇师从赵曼琴老师一直学习古筝,10年间从没有中断过。10年间,张璇随着练习慢慢累积着对古乐的喜欢。

寒暑假每天会练琴8个小时,早上起床练一个小时,上午练三个小时,下午练三个小时,晚上练一个小时,这样的作息已经成了身体的习惯,周而复始。

在被问及为什么不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出去玩时,张璇给出了有意思的答案。“我觉得别的小朋友没有与我一样去学琴,那么,(既然)我学琴了,就应该花时间去练习。”她认为练琴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因为喜欢,所以应然。

现在的张璇在工作不忙的时候会利用休息时间去继续进修古筝专业,2015年她就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中原弦索乐艺术人才培养计划》的培训,获益匪浅。

除了古筝,张璇还在学习瑟、唐代箜篌、唐代十三弦筝,学习豫剧民间弦乐中州筝派的弹奏。她喜欢去研究、去探索、去钻研她喜欢的弹拨乐,而且为之努力,甘之如饴。

要了解文化才能更懂音乐

张璇将心中对古乐的喜欢慢慢转化成了一种责任感,那就是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她认为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就要保护、了解和宣扬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古典音乐。

“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些国家的保护比我们做得好”,这是张璇走访过许多国家之后而有的一种感受,也正因为如此,她要静下心来地去研究、去探索文物乐器。

张璇认为,大多数人对于古乐的理解不到位,甚至带有偏差,不仅需要学习乐律,还需习得其中的传统文化。意象的中国传统音乐需要演奏者看大量的书籍,了解真正的含义,了解真正祖先留下来的经典的文化,这样才能对人的思想有些许变化,而这些许变化体现在音乐中便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张璇来到博物院的这17年,在心底一直有个愿望。“希望我们自己的音乐能够在世界的舞台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向世界来宣扬我们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这个愿望不仅张璇有,整个华夏古乐团也有,甚至包括整个民乐界都在往这个方面努力。

只有古乐才能让人心沉静

“在博物院的17年,从当时的一个小姑娘到现在,一方面庆幸自己一直坚持多年的心愿可以没有丢下,另一方面庆幸我的所作所为可以感染周围的人和环境,让周遭的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让他们来博物馆去感受古代人留给我们的文化和文明。”对于张璇来说“自己使别人更了解中国文化”这件事有着特别的意义。

弹琴看书,陶冶情操,然后用自己的知识、专业去感染别人,努力达到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境界,使自己和周围的人能够生活在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当这份和谐慢慢从张璇周围逸散出,再通过周围的人去影响更多的人,从而让更多人通过了解传统音乐、传统文化而在这浮躁的社会中安静下来,这是张璇的最终目的。

使人安静下来的力量不是来自别处,恰恰是源自于博大而精深的传统文化。张璇解释说,比如《高山流水》是俞伯牙、钟子期之间遇知音的故事,他们之间是一种对彼此惺惺相惜的感情,就是我不需要别人的认可、理解,只要你认同的感受。而当这种感情化于音乐之间,就瞬间有了意境,有了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