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垃圾?”面对这一灵魂拷问,你有答案了吗?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段子,随着上海市开始强制生活垃圾分类,不断霸屏网络。

段子终归是段子,生活垃圾分类作为一个社会热点,关乎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作为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城市之一,郑州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也即将到来。

“人心惶惶”的时刻,郑州却有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泰然处之。因为,生活垃圾分类,早已成为了她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垃圾减量,也成为了她们日常的生活习惯。

看到垃圾围城 她走上垃圾分类之路

“郑州市的街边垃圾桶从一个变成两个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可回收,一个不可回收,为什么两个桶里的垃圾都一样,清运的时候也混装。从那时候开始就已经开始关注垃圾问题了。”8月初的一天,郑州市民董予燕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垃圾桶设置了两个,却没有人告知如何分类。“每个人对可回收不可回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结果两个桶里的垃圾都差不多,最后也是混着清运。”

看到这种情况,董予燕开始有意识地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我不管你混不混,我就在家分,你混着运输是你的事。”同时,喜欢到郊区徒步的她,渐渐地发现郊区垃圾围城的景象。

“那时候郑州市市区的生活垃圾基本上以填埋为主,一些郊区的农村堆满了生活垃圾。冬天的时候树枝上没有树叶,但是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对我触动很大。”董予燕说。

董予燕感到,这么多生活垃圾,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垃圾填埋会产生渗滤液,渗滤液处理不好渗入地下水,最终还是会回流到城市里,危害我们每一个人,塑料袋更是需要很长时间来降解。”

生活中能不能不产生那么多垃圾?这个念头不断萦绕在董予燕的脑海里。而这个念头,开始了她十几年来的“零废弃”生活,也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里,就有杨晓静。而这个念头,开始了她十几年来的“零废弃”生活,也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些朋友里,就有杨晓静。

杨晓静和董予燕的结缘,也是因为“垃圾问题”,并且还和一种古老的蠕虫有关,这就是——蚯蚓!

2010年,杨晓静作为“绿社区”环保项目的负责人,正带领团队推动“蚯蚓进家”,期待通过蚯蚓的帮助,实现城市家庭中厨余垃圾的源头减量和消解。

蚯蚓可以吃垃圾?对于很多城市家庭而言,这是一种新鲜又有趣的垃圾处理方式!“蚯蚓进家”项目很快吸引了不少郑州市民报名参加。

关注垃圾分类已久的董予燕,就是当时诸多报名者之一。她满心欢喜地参加了“绿社区”项目,还跑到黄河边认领蚯蚓带回了家。

“家庭蚯蚓箱”的分类处理尝试

与土壤中的普通蚯蚓不同,这种专门用于“吃垃圾”的蚯蚓是一种特殊品种,能够生活在营养丰富、正在分解的有机物堆肥中。

董予燕将认养的蚯蚓放置在自家房子的楼道里,在QQ空间日志里写下自己养蚯蚓的经历想法。“家里产生的厨余垃圾,剁碎后放到蚯蚓箱里,蚯蚓很快就分解了。”董予燕说。

养蚯蚓的那两年,董予燕每天上下班时都要看一看蚯蚓的情况。“厨余垃圾(果皮、蔬菜叶等)交给蚯蚓处理,其他能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包装塑料袋,包装纸盒)分类整(理)后,交给收废品的。实在不能处理的垃圾,已经非常少了。”2011年9月份,董予燕的日志里写道。

同样,作为“蚯蚓进家”项目的发起人杨晓静,也每天记录着蚯蚓日记,并且不断跟进郑州市民在家养蚯蚓的情况。现如今,市面上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方便家庭使用的蚯蚓箱产品,有关蚯蚓堆肥的知识也已被很多公众所熟知。

“零购衣”生活:近两年不买新衣服

多年来,董予燕无论去哪,总是背着一个单肩帆布包。这个包是她的百宝箱,“走到哪就背到哪”。为了让塑料袋可以循环利用,帆布包外侧的小包里,装着许多洗干净后叠得整整齐齐的塑料包装袋。

她的包里还装着小水杯。“喝水很少喝瓶装水,也是为了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在董予燕就职的公司里,她工位旁边的垃圾桶上,套着一个卫生纸的包装袋。窗户上,摆放着不少同事们喝过的塑料水瓶。

哇!家里养蚯蚓、厨房里堆肥料……郑州一女子过上“零废弃”生活

董予燕的家里,不少塑料瓶被用来装制作环保酵素

“很多一次性的东西他们用过以后,我都不让她们扔,收拾干净以后放起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用得着了。”董予燕边说边从工位下方拿出不少纸质包装袋。而走进董予燕的家里,入户门的右手边,整齐地堆放着她购买鞋子时的包装盒,足有一人高。“鞋子破了,我都会刷干净,放在鞋盒里,搁到垃圾桶的旁边。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人捡走了,”

董予燕觉得,消费主义的流行,让不少人产生了冲动消费的念头。“比如说衣服,很多人买回去以后,没穿过几次就放在那,时间长了就扔了。这就是浪费,也产生不必要的生活垃圾。”

哇!家里养蚯蚓、厨房里堆肥料……郑州一女子过上“零废弃”生活

董予燕每天背着的单肩包里,装着不少循环利用的塑料袋

从关注生活垃圾分类开始,董予燕渐渐地减少自己衣物的购买量。2018年春节期间,她开始参加“零购衣”活动,“除了生活必需的衣服,其他的从来不买。”董予燕还给自己的衣服赋予了“生命周期”。在她眼中,衣服和人一样会慢慢变老。“人老的时候不希望被抛弃,衣服也是一样,它们也不希望被抛弃。”因此,董予燕的旧衣服从来不扔。她家沙发的靠枕里,填满了废弃的旧袜子、旧衣等衣物。“洗干净以后塞进去,比买的还要舒服。”

厨余垃圾堆肥成植物养料

和董予燕一样,杨晓静的包里也装着不少洗干净叠好的塑料袋。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的生活十分忙碌。出于对环保的热爱,2013年,她辞去了稳定的国企工作,发起成立了郑州市第一家民间环保社团:郑州环境维护协会,从此成为了一名全职公益人。

工作中,她积极推进着“零废弃”,生活中,她也同样践行着“零废弃”,坚持生活垃圾减量分类。

杨晓静的家住在一栋楼的最顶层,楼顶的露台上摆满了她种养的植物,不少植物的盆里都放着西瓜皮。“西瓜皮的含水量比较大,这样倒扣在花盆里很省事儿,夏天很容易就自然降解了。”

而两个硕大的塑料水桶摆放在露台两边,就是她的雨水收集装置。用收集的雨水浇灌植物,而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则来自于家庭中产生的厨余垃圾。

哇!家里养蚯蚓、厨房里堆肥料……郑州一女子过上“零废弃”生活

杨晓静用雨水收集装置(画面左侧)中的雨水浇花

杨晓静家的厨房里,摆放着一个波卡西堆肥桶,这是一种利用EM菌进行厨余垃圾分解的堆肥桶,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经过简单的碎化处理后放进堆肥桶内,桶内上层保持着厨余的固态发酵。而厨余垃圾分解析出的汁液,则会通过镂空的隔层逐渐沉积到桶的底部,通过最下方的排水口就可以盛接出来。“这些汁液是很好的液态肥,经过稀释后,可以用来浇花种菜,而厨余垃圾则会在充分发酵腐熟后变成有机肥料。”杨晓静说。

8月7日,虽正值盛暑,但堆肥桶内却毫无异味。杨晓静熟练地将厨余垃圾放进堆肥桶内,随后紧紧盖上密封盖。从堆肥桶里接出来的“液态肥”,也被她盛放在塑料瓶里,充分发酵高倍稀释后用于种植。

哇!家里养蚯蚓、厨房里堆肥料……郑州一女子过上“零废弃”生活

杨晓静家厨房里的堆肥桶

塑料制品循环利用 杜绝一次性用品

除了堆肥桶,杨晓静家的厨房里没有洗洁精,其替代品是自制的柠檬膏,可以达到驱油效果;刷碗的刷子由丝瓜制成,天然可降解;保鲜膜用的是硅胶套,可以反复套在容器上使用。她每次出门,还会带上一套餐具。

而水龙头旁,杨晓静的孩子喝过的牛奶盒,也被剪开,用水冲洗干净晾晒,以便回收再利用。“家人都习惯了,小朋友从来不乱扔东西,吃饭时只要盛到碗里的东西,都会吃完。”杨晓静说。

哇!家里养蚯蚓、厨房里堆肥料……郑州一女子过上“零废弃”生活

杨晓静在查看孩子们清洗的牛奶盒

在董予燕和杨晓静家的厨房里,都有专门放置一次性塑料袋的区域,她们将塑料袋洗干净晾干进行循环利用。而厨房的另一个共同点是环保酵素。环保酵素的原料源自厨余垃圾中的鲜垃圾,主要以果皮、蔬菜为主,经过和糖分、水分的混合发酵,成为环保酵素。它不仅可以用作天然清洁剂,还可以疏通下水道,让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通过堆肥和环保酵素的发酵,两个家庭的厨余垃圾基本不再丢弃。而一些可回收的包装纸盒等垃圾,也被统一归置,达到一定量时进行售卖。“很多垃圾在自己家里就循环利用了,扔到楼下垃圾桶的垃圾非常少。”董予燕说。

垃圾从源头减量后,分类很简单

“环保,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喜欢这样,跟你强制不强制没关系。”谈及郑州市将要施行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董予燕说。她认为,生活垃圾分类最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是垃圾分类的习惯要养成,另一方面是垃圾减量的习惯要养成,从源头减下来。这种观念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也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董予燕说。

比如外卖,一份外卖中包含一次性餐盒、餐具等,尤其是一次性餐盒,丢弃时会有很多油污,非常难降解。“如果人们认识到这种垃圾的危害,就会少点外卖。”

“产生的垃圾量减下来以后,需要分类投放的垃圾就会很少,后期需要处理的也会很少。”董予燕说。

8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六,即8月17日,由零废弃联盟等机构发起的第二届零废弃日活动,将通过讲坛、公开课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垃圾分类知识。

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环境科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岩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养蚯蚓和堆肥桶都是环保降解厨余垃圾的一种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了。

“厨余垃圾在生活垃圾里占比较大,分离出来后其他类型的垃圾单独存放就会很干净、很方便。”王岩教授认为,在环境异常脆弱的城市里,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可以先从降低厨余垃圾开始,但这需要每一个公民来参与。

来源:河南商报

【责任编辑:靳静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