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新安创作的漫画在报刊上发表过400多幅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于扬李玉坤通讯员王乐乐文图

11月11日,繁忙的周口市七一路,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周口市2路公交车司机贾新安瞪大了眼睛,端坐在驾驶室,操控方向盘,穿梭在熟悉的道路上。

乘客们都知道他是一名司机,但却没有人知道他还是一名“画家”。39年来,贾师傅靠着业余爱好从事漫画创作,至今已累计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报刊发表400余幅作品,且题材涉猎广泛,集讽刺、幽默、鞭挞于一体。

业余创作漫画曾一个月发表20多幅

57岁的贾新安,见人爱笑,短发之下的脸庞皮肤黝黑,从外表看,与公交司机的身份特别相符。直到同事们通过电台给他点歌送祝福,乘客们才知道他的外号叫“贾漫画”。

1980年,18岁的贾新安是一家香料厂的员工。那个时代,正是朦胧诗、吉他风等文艺范初兴的时代,厂里订阅有大量报刊,用于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正是在这个时候,贾新安接触到了漫画。

他怦然心动,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油然而生。但是,毫无绘画功底,能画好漫画吗?贾新安开始“比葫芦画瓢”,跟着感觉走。“漫画不复杂,不像国画、油画那样深奥,更多的时候,漫画传递出的思想性更重要,绘画排第二位。”贾新安说。

就这样,他第一次创作漫画用了一整天时间。根据同事的建议,他给河南省内一家报纸投寄了过去,但未能发表。他没有灰心,根据编辑回复建议,调整题材和思路接着创作,直到第三次投稿,才终于见报。他的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飘着墨香,并第一次收到10元钱稿费,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他全月的奖金。

一发不可收拾,他最多时一个月在报刊上发表20多幅作品,成了很多编辑眼中熟悉的“贾漫画”。

题材涉猎广泛透着讽刺与幽默的特点

在贾新安的家中,他从一摞厚厚的老旧报刊中翻找出一张泛黄的《人民日报》。

这是1988年的一张报纸,是当时《人民日报》的“文摘”版,中间的一幅漫画叫“梳子订货会”,原载是《科技日报》。这幅作品的作者正是贾新安。作品中,他展示了两个光头对话,去参加梳子订货会的场景,现在看来,仍令人忍俊不禁。而欢笑之余,也让人不免有几分感想:光头参加梳子订货会,说明什么呢?

贾新安说,当时他创作这幅漫画的目的,就是抨击和讽刺一些盲目跟风下海的现象。那个年代商潮涌动,一些人名片上印的不是经理就是部门主任,说起话侃侃而谈,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和生意。他创作这幅漫画,就是提醒人们在盲目中保持理智,选准方向,才能找到经商的成功之道。

大河报记者梳理发现,贾新安创作的漫画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个阶层的读者看了都能一目了然,可谓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粗略计算,39年来贾新安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漫画周刊》等报刊发表的作品超过400幅。

“后来从事司机职业,因为精力有限,这10多年我画得少了。”贾新安说,自己的漫画就像自己的本性一样,透着幽默,又能让人反思一些社会现象。

他的人生感悟幸福莫过于乐在其中

39年来,贾新安从事的职业历经3次改变,从香料厂职工到客运长途司机,又从长途司机变为公交司机。可唯一不变的,就是创作漫画。

400多幅公开发表的作品,带给他的不仅是辛苦创作的收获,更是一份份生活中的小幸福。“实际上漫画稿费低,这些年所有的稿费也就3万来块钱,养家糊口肯定不够,当作一份爱好补贴家用,不是两全其美吗?”贾新安说。

而面对退稿的时候,他也有过沮丧。短暂的泄气之后,他并不气馁,而是重振精神拿起画笔。“我就想,画漫画为了什么,不就是一份爱好嘛,当时也没想到发表啊,所以心里就平静了许多,依然当作爱好去追求。”贾新安说。

贾新安说,他业余创作漫画最大的感悟就是乐在其中,“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比什么都强”。曾经创作高峰时,他一年自费订阅了7份与漫画有关的报刊,身边很多人都不理解,唯独他乐在其中。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