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消息】 4月2日,新乡市人民政府印发《新乡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根据计划,新乡市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高于全国、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7.8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粮食产量稳定在90亿斤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目标统筹衔接。
计划还提到,加速企业育优壮大做强,确保全年超百亿企业4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省制造业“头雁”企业10家。实施“登顶太行”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加强重点后备企业指导服务,确保新增上市企业3家。推动市场主体规模稳步扩大,力争市场主体净增长3万户、总量达到63.5万户,“四上企业”超过5000户。
新乡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发展形势和交织叠加的风险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锚定“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紧盯“两大跨越”,突出“产业兴市”,全力以赴稳经济、增动能、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47.6亿元,居全省第4位,增长1.5%;全年粮食总产量93亿斤;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1.5亿元,增长6.4%,分居全省第4、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0.3亿元,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8%、11.9%;外贸进出口总额152.4亿元,增长0.8%,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5%;新增城镇就业8.8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4%、下降0.6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88.87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78%;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0.1%、6%;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减弱,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演变,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不断增多,我市经济稳定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不强、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偏粗偏重等问题依然突出,民生补短板力度还需加大,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隐患依然存在,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4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锚定“两个确保”、持续落实“十大战略”、推进“十大建设”,紧盯“两大跨越”、推进“十大工程”、突出“产业兴市”,超常规建设“中原农谷”,深入实施六大攻坚行动,强化五大关键支撑,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势的蓄积壮大,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乡实践新篇章。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高于全国、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7.8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粮食产量稳定在90亿斤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目标统筹衔接。
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统筹推进9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强化需求牵引,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攻坚行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工作理念,持续开展“三个一批”等项目建设活动,紧盯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等关键指标以及投资进度和实物工程量,全年实施项目3431个,完成投资3600亿元以上,形成项目梯次推进、投资稳定增长的良性循环。健全项目推进机制,继续开展重大项目集中攻坚、市级领导分包、定期实地调研督导等行动,建立项目要素保障“双交办”机制,常态化收集项目前期手续办理、用地、资金、用工、项目入库等问题,及时予以交办解决。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统筹协调环境容量、碳排放、能源消费增量等要素资源配置,持续做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项目融资推介服务,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常态化开展重大建设项目和存量资产项目推介,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
持续强化消费基础性作用。落实好促消费政策措施,开展100场以上促消费活动,稳住汽车、家居、建材等大宗消费,助力消费持续增长。加快新型消费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一批高质量消费集聚区、特色消费街区和示范步行街,大力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积极培育绿色消费、数字消费、国潮消费等新的增长点,促进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坚持管理与服务双向发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安心、放心、称心的消费环境。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9条具体措施,持续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鼓励引导房地产项目向高品质、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满足群众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着力夯实市场主体支撑作用。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有针对性组织产融、产销、产学研、用工对接活动,“一企一策”打通堵点、消除痛点,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用工难等问题。严格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措施,全力推动惠企纾困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着力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加速企业育优壮大做强,确保全年超百亿企业4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省制造业“头雁”企业10家。实施“登顶太行”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加强重点后备企业指导服务,确保新增上市企业3家。推动市场主体规模稳步扩大,力争市场主体净增长3万户、总量达到63.5万户,“四上企业”超过5000户。
(二)坚持创新引领,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中原农谷为引领,集聚更多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
超常规推进中原农谷建设。持续推动“1+1+1+2+N”政策规划体系任务落地实施,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二期、种业企业总部基地、种业交易展示中心、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引入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全力保障崖州湾实验室河南试验基地建设,推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聚焦“种业创新”中心任务,新建种质资源库3个,新引育种业企业15家以上,力争在世界30强、国内10强领军企业招引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开展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品种研发攻关,新推出品种25个以上,成果转化20个以上,实现种业营业收入80亿元以上。推动谷城深度融合,完善省人民医院北院区周边配套,加快建设河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港、新乡医学院平原健康谷,积极筹建中原农谷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打造优质生产、生活、科研环境。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加速做实高新区“一区多园”布局,全面推进高新区东部片区开发,加速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平台集聚,构建高新区引领全市创新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河师大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原实验室、省医学科学院新乡基地等平台建设,支持新乡医学院牧野实验室、河南科技学院百泉实验室创建河南省实验室,确保2024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0家以上。
提升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树标引领行动,支持创新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创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培育创新龙头企业5家、瞪羚企业3家以上。加快研发平台体系建设,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研发投入机制,激励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力争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80%。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探索创新“信贷+股权”模式,推广“科技贷”业务,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开展科技项目资金“包干制”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自主权。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八条政策落实,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亿元。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构建“高校即实验室、城市即孵化器、企业即创新场”的创新发展格局,激发科技人员内生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深入实施“新乡英才”计划,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工作,新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10个、高层次人才50名、潜力人才3万名以上。鼓励驻新高校开展交叉学科建设,靶向引入市外优势科教资源,支持河师大、医学院、科技学院等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
(三)加快转型升级,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产业兴市”,深入实施产业链群培育攻坚行动,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加速产业能级整体跃升。
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聚焦8大产业集群和17条重点产业链,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专项攻坚”行动和“千亿集群、百亿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主导产品迭代升级,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联动发展,形成更具竞争力、创新力、协同力的产业链群。全力抓好原阳预制菜创新示范产业园、上海交大生物医药产业园、心连心化工新材料、新乡化纤绿色纤维新材料二期、晋开延化“6080”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形成1个700亿级(装备制造)、1个500亿级(轻纺)、2个400亿级(食品制造、化工)、2个200亿级(生物与新医药、建材)产业集群,不断增强产业链群综合实力。
持续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完善4个省级区域物流枢纽(节点)服务功能,持续培育物流“豫军”企业。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深入开展景区品质提升行动,加快南太行民宿集群、凤泉区十里文化长廊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辉县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宝泉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全国知名文旅品牌。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推进国际商务中心金融产业集聚区金融企业集聚,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培育壮大家政服务、托育托幼、健康养老等产业,推动各类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落实数字化转型战略,持续推动千兆城市、5G基站、算力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数智谷”建设为总引擎,加快电波科技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智能机器人、无人机、软件和信息服务、平台经济等数字核心产业。加强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推进制造业、种植业、物流业等重点领域智慧化改造,引导重点链主企业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改造,力争培育智能工厂(车间)10个,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打造全市数字政府“一朵云”、“一张网”和“一道墙”,健全大数据综合服务监管体系,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
(四)坚持共享联动,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南向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深度融入郑州都市圈。坚持南向发展不动摇,积极对接郑州都市圈规划,发挥新乡县化工产业园、中原农谷高新技术产业园集聚效应,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建成贯通主城区与平原示范区的融合发展示范带。全力推进郑新高速、郑新快速路等交通重点项目建设,着力促进高水平教育、优质医疗资源向中原农谷核心区集聚,进一步完善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全面保障企业总部、高层次人才进驻落户。
增强主城区带动能力。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高端商贸、现代服务、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产业,夯实主城区经济发展底盘根基。持续优化市辖区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实现内涵式发展。以市域“二环提升、三环贯通、四环启动”为重点,加快西三环S229、南三环S311、东三环郑新快速路等道路建设,不断拉大城市框架。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工程、城市里子工程、城市生命线建设完善和提标提质工程、城市便民“微改造”三年行动工程、城市管理提升工程,持续推进火车站等“八大片区”改造,新改造老旧小区163个、2.3万户,加快宏力大道东延、金穗大道西延、和平大道南延、新二街北延等外延道路建设,推进18条片区道路建设,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大力推进县域联动发展。积极探索主城区与近郊县一体化新路径,加快“三县三区”融合发展,推进新新、新卫一体化发展,做到“规划引领一体、基础设施一体、公共服务一体、产业布局一体”。深化县域联动发展,持续推进长封一体化,确保年度投资不低于30亿元,“飞地”产业园年产值不少于10亿元。强化资源共享,促进各县(市、区)平台及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有效衔接,在开放口岸、仓储物流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进一步放大比较优势,实现联动发展、协同增效。突出重点乡镇建设,持续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发展格局,提升城镇综合配套和辐射服务功能。
(五)围绕强农富农,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造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乡样板”。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扎实开展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生产能力稳定在90亿斤以上。基本完成53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启动新一轮3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规模养殖场、肉牛肉羊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全市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20.5万头左右。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特色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260万亩以上。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以中原农谷建设为引领,以带动村民致富、集体经济提升为目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化农业品牌创建,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推进小麦、花生、食用菌、中草药等农业产业化,新创建一批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争取省级以上联合体达到20家以上,新增家庭农场300家以上。
提升农村建设水平。扎实推进“三通一规范”工程,确保所有乡镇政府驻地完成改造任务,80%以上行政村启动建设,两年内9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改造任务。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化“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专项整治,推进农村户厕改造项目,常态化开展问题排查整改,擦亮乡村振兴幸福底色。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做好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技能培训,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岗就业,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规范建设农产品初加工车间、共富工坊和特色手工业基地,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提高产业帮扶实效。
(六)聚焦改革开放,着力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坚持系统联动、协调融合,以改革开放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为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力。
纵深推进重点改革。实施企业和个人“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深入贯彻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关部署,排查治理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政策体系,保障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大力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深化国资国企系统性重塑性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切实发挥国资国企稳经济“压舱石”“顶梁柱”作用。持续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集中精力抓好产业培育和集群集聚发展。统筹推进教育、医疗、财税、环保、综合行政执法等领域改革。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营商环境“1+3”综合配套改革,常态化开展工作清单季度考评、政务服务大回访活动和营商环境满意度监测,着力解决营商环境堵点、痛点问题。深入推进“我要评议”工作,构建多视角、全方位、广覆盖、深层次的社会监督体系,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实现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巩固提升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拓展“信用+”应用场景。
着力提升开放水平。坚持以市场化思维抓招商,常态化开展产业链招商、行业协会招商、驻地招商、回归招商,遴选引进优质产业项目,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00个以上、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紧盯东盟、中亚等新兴市场,加强外贸主体培育,优化外贸结构,全力稳定化肥、农产品等行业的良好出口态势。完善青岛港内陆港通道功能,优化班列货源组织,积极扩大返程开行量。加快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原阳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等开放平台建设。
(七)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名单为契机,统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全力建设美丽新乡。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加快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引黄涵闸改建项目建设,动态清零“四乱”,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滩区居民后续搬迁,确保黄河安澜、生态安全。加快“四县一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卫河净化和共渠美化工程等项目建设,推进“五水综改”,强力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拓展优化市域供水渠道,全力做优水生态。统筹推进生态扩容和湿地保护,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完成造林5.8万亩、森林抚育5万亩。
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打好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消除、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确保空气质量排名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10位。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溯源,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的国控断面占比达到70%以上。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新污染物治理。扎实推进中央和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生态环境部监督帮扶等反馈问题整改,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回潮。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完善碳达峰“1+N”政策体系,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持续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和农业投入结构,严控“两高”项目发展。持续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实施20个以上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探索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实施路径。用足用好风能、水能、光伏等可再生资源,加快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争取辉县东井、卫辉凉水泉等抽水蓄能站早日列入国家规划,力争中沁阳阿、华润封丘等风电项目上半年开工建设,提升清洁能源供给和保障水平。
(八)强化宗旨意识,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稳定提升就业质量。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完成12.7万人次技能培训,新增技能人才9万人以上。持续抓好稳就业和促创业工作,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和灵活就业,强化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城镇就业7.8万人以上。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确保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45%以上,普惠率达到87%以上。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创建省级优质教育集团10个、省级标准化管理示范校10所以上。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快推进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和省心血管、儿科、肾病等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县域医共体医疗服务能力,推动20所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推动体育公园、社会足球场等运动场地建设,优化完善城区“15分钟健身圈”。
扩充文化服务供给。高质量建设黄河、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新乡段),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丰富文物活化利用业态。办好比干文化旅游节,谋划“摇滚之乡”新乡南太行音乐节、宝泉郁金香踏青赏花节、中原农谷农博文化节等活动,提升文化影响力。用好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各类阅读活动,打造书香新乡。常态化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幸福新乡·欢乐万家”等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市民“文化菜单”。坚持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长效化,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强化社会兜底保障。统筹提高最低工资、城乡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孤困儿童保障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适应“一老一小”人口分布和结构变化,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托育服务网络建设,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000户以上,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落实好生育支持、社会救助、全民参保等政策,推进母婴设施、殡葬服务、烈士纪念、社区工作用房等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九)树牢底线思维,着力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防范化解重点风险。用好“前指+情指”日研判日调度、重点工作派驻制等工作机制,着力防范化解网络安全、信访稳定、公共安全风险。持续推动豫飞重工、天丰集团、科隆集团等重点企业担保链风险化解,加快农信社高风险机构不良贷款清收,加大非法集资案件处置力度,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把好预算编制审核、执行监督、风险防控“三道关”,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压实化债责任,集中力量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严禁各种违规举债行为。坚持“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实行“一楼一策一专班一银行”机制,依法依规、有序稳妥化解问题楼盘。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入推进“三零”平安单位(村、社区)创建,深化“一村(格)一警”工作,打造群众“家门口”诉求服务体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积极整合优化各类法律服务资源,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平安新乡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持续开展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建设。
维护安全生产稳定。坚决落实“三管三必须”责任,压实企事业单位法定责任,常态化抓好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严格落实“123”“321”防汛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切实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