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是中原地区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小麦的种子从头一年10月份上旬开始播种到地里,到第二年5月下旬成熟收割,历时大半年,要经历四季的风霜雪雨
割、晒、保、收……自进入6月份以来,河南各地农业志愿者、农机维修工程师、高速交警、商户等纷纷伸出援手,让麦收走上“加速度”通道,全力以赴确保夏粮应收尽收、颗粒归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会场在四川成都举办。在会场,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名单,由河南省文物局、河南日报社大河网联合推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会场在四川成都举办。在会场,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名单,由河南省文物局、河南日报社大河网联合推
6月9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航空港区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推进省医学科学院规划建设工作。省长王凯一同调研。
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截至6月10日17时,河南省已收获小麦8402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8.6%),日投入联合收割机3万台。
河南持续高温,记者从河南省气象局了解到,预计今天(6月10日)下午河南西北部、南部,最高气温将达37℃以上,建议大家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做好防晒、及时补水。
“太好了,原本想着去上海就医。没想到院士来到了俺家门口,以后就医真是太方便了!”来自郑州的李女士激动地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
6月8日上午,在位于南阳市桐柏县产业集聚区的红茶科技园内,几位外地口音的客商围着“名茶大观园”里的茶树啧啧称奇:“想不到,我们福建的‘皇冠’‘福萱’在这里也能种植!
洛阳老君山金顶日出、焦作云台山电音节、开封清明上河园《大宋·东京梦华》……第十九届深圳文博会上,河南馆门前LED高清屏幕轮番播放的15个5A级景区宣传片吸引了大批
6月10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麦熟一晌,贵在争抢。5月下旬,河南小麦成熟期遇上连阴雨,夏收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群众急难愁盼,河南省各地党员干部迎难而上,多方聚力,确保夏粮应收尽收,坚决扛稳粮食安
截至6月10日8时,河南省已收获小麦8235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6.6%)。
河南省2023年专项选调生笔试工作已经结束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已经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23年5月31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
截至6月9日,全省夏播面积6564万亩,占预计面积的72.1%,日进度1012万亩。粮食作物已播5065万亩,其中玉米4341万亩,水稻438万亩、大豆188万亩;花生已播942万亩;瓜菜已播382万亩
为满足广大考生升学和高校选拔要求,2023年我省继续在艺术本科A段、艺术本科B段和艺术专科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为帮助考生准确理解相关政策,科学填报志愿,现就有关
6月9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公示称,拟新组建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名称为河南省生猪绿色健康养殖重点,依托单位为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南阳市西湖大学牧原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