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马俊峰 刘慧丽 首席记者 訾利利 实习生 李志远

炎炎夏日来袭,细算一下,还有11天的时间,“高考”就将成为我们生活中被最多提及的“词汇”之一。

往年,甭管是家长、老师,还是没有参与到高考中的学生,大家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考生身上。

今年,“00后”正式走上高考舞台,千禧宝宝都出现了,咱还不聊点不一样的?

都说考生备考苦,高考两天更是“苦上加苦”,那在高考舞台外的家长,在考试日里,又在忙些啥?

跟着河南商报记者的镜头,咱倒回去,看看“舞台”外的爸妈,都在做些什么吧。

场景一:行囊里背着的是一家人的“口粮”

时间:1981年7月6日

地点:郑州

人物:老廖夫妻

画面:

“爸妈,我去参加高考了啊。”

想起头一天,孩子打包了行囊,独自一人带着提前准备好的干粮、集全家之力凑出的“赶考费”,去往几十里地外的考点“赶考”。老廖妈心里怎么想怎么不是滋味。

“孩儿他爹,咱是不是该去送送孩子啊,好歹也是个大事儿。”停下手里的活计,看向在院子忙活的老伴儿,老廖妈起了去给娃送考的心思。

“就是个考试,咱都去了地里的活儿谁来干?”听到堂屋里老伴儿的问话,再想到前几天为了让孩子顺利“赶考”家里努力凑出来的不到十块钱,老廖这心头就跟压上了千斤坠样的,透不过气。

“歇了出门的心思吧,过两天把跟我去把新收下来的粮食卖卖,娃考上学了也好交个学费。”

“要是没考上呢?”

“那就还回来种地,田里讨生活的人还是得回到田里去……”

备注:1981年全国259万人参与到高考“浪潮”中,仅有11%的升学率让不少人被拦在“梦想”门外。

那些年,“送考”什么的,远没有田里的作物来的重要,毕竟一家人的生活还要靠“田”吃饭。

场景二:那碗加了荆芥叶子的西红柿鸡蛋捞面条

时间:2002年高考前

地点:豫北小县城

人物:范文、范妈

画面:

我叫范文,高中是在豫北的一座小县城读的,高一住校,高二开始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

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到校早操早读,晚上十点下晚自习回到小房子里,洗漱完了,看会语文的字音字形,睡觉。

本以为高考也会如此,谁知道对我报了殷切希望,却很少干涉我学习的父母提出了异议。

他们先是接受班主任的意见,把我接回家稍事放松,吃了一顿好吃的:

头一天晚上地里割麦子,一只闯进收割机大灯范围内吓懵圈的野鸡,成了我餐桌上的“硬菜”。

而后,在高考头一天下午,妈妈把我送到了住在县城的姨姨家,因为从她家骑自行车十分钟可以到高考考场。

因为不放心爸爸一个人在家忙活地里的麦子,妈妈又连夜赶了回去。

在他们看来,平时吃饭随意,高考期间吃的要小心,万一吃坏肚子可是大事。

考完语文,骑上自行车回去,姨姨家恰好开饭,一碗西红柿鸡蛋面,还有河南人最爱的荆芥叶子和蒜汁。

在凉席上睡了午觉,顶着一脸的凉席印子踏入了下午的考场。

没有在门口殷殷等待的家长,没有天价的高考房,那年高考,我发挥的竟还不错。

第二天对着答案估完分数,就是回家疯玩,父母看看我的脸色,咧嘴笑着去干活了。

平平淡淡的高考,却难忘那野鸡肉的美味,还有捞面条的爽口。

备注:

2002年,河南省共有40万考生,和文中的范文一起走进高考考场。

这是高校扩招之后,高考报考人数的一个新高 。

相比较现在动辄近百万人的高考报名人数看起来那些年上大学好像很容易。

但是,据媒体报道,2002年河南虽只有40万考生,但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也仅有16万人,当年河南整体录取率仅为 40%,本科录取率仅为15%。

场景三:“儿子,你是我最重要的乘客”

时间:2005年6月7日

地点:濮阳

人物:80后王伟和父亲王先生(出租车司机)画面:

“儿子,今天你是我最重要的乘客。”无心招揽生意,跑了7年的出租车在2005年6月7日那天,停在家中,只载王伟一个人。

40多岁的王先生只有王伟一个孩子,由于平时开出租,比较忙,很少在家陪孩子,更不用说指导孩子学习、做作业了,王先生回忆起来,深感愧疚。

王伟还算懂事儿,学习也努力, “我没啥能帮得上的,就准备接送儿子去高考。”王先生腼腆地说。

高考第一天,早上6点,王伟就醒了。

也许是因为太紧张,又或者是半夜睡觉凉着肚子了,大早上王伟就拉肚子了,偷偷跑了两次厕所,没敢让父母知道,怕他们担心。

还好两杯温白开下肚后,情况好转。简单吃过早餐,王伟父子下楼,奔向早早停在单元楼下的出租车。

像服务贵宾客户一样,王伟父亲为儿子打开车门,让儿子坐在后座。“怕儿子坐副驾,距离我太近有压力,再说后座相对宽敞些。”父亲特别担心送考会给儿子带去心理压力。

王伟则没好意思看父亲的眼睛,只匆匆跟母亲道了声别,就钻到车里坐下,埋头看起了书。

“当时的内心戏就是怕听到爸爸的叮嘱,越说‘别紧张’就越紧张,拿看书当幌子,哈哈!”其实,王伟一个字儿都没看进去,还差点儿晕车,赶紧放下书看车窗外流动的风景。

15分钟就到考点了,下车时父亲还是忍不住叮嘱到,“别紧张,爸爸不给你压力,正常发挥就行……”

“哦……证件都带齐了,爸爸你去找个阴凉地停车吧。”

同一时间,妈妈已经在家里准备午饭食材了,鱼香肉丝、清炒花菜、紫菜蛋花汤……这些都是前天晚上王伟“点好”的菜单。

考场内王伟在奋笔疾书,考场外,父亲或立或坐,实在无聊,就找随处可见的陪考家长聊聊天,竟然没意识到衬衫湿了一遍又一遍……

接下来的一天半,王伟的生活如此重复着,既有父亲无微不至地护送,又有母亲家常却可口的饭菜。 如今,考试题目和考点王伟都记不清了,但被呵护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备注:80后被呵护的一代。努力学习成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唯一要求。

高考时往往全家齐上阵,一人送考,一人保障“后勤”。分工明确,默默呵护,就这样“隐忍着”,把爱撒播到孩子高考期间的每一分钟。

场景四:酒店、专车、营养餐的高考“套装”

时间:2014年6月7日

地点:郑州市

作为家里的独生子,禹舒仁的高考在家里人看来是件“天大”的事,为了能够让他有一个好的备考环境,在高考前的一个月,原本寄宿在学校的禹舒仁在他爸妈的一再坚持下办理了走读。

尽管高考的考点离家只有步行五六分钟的路程,但在高考当天,禹舒仁的妈妈还是坚持要骑着电动车送他过去。

“高考那两天,为了让孩子安心,我和他爸爸都请了假在家。”想起儿子高考的那两天,禹妈妈历历在目。

比起大多数同学在考点附近住“高考房”,禹舒仁觉得,自己有“专车接送”,“等级还是要高一些的。”

备注:2014年河南省普通类本科录取新生288273人,比原计划扩招7604人,全省普招本科升学率达到44%,创历史新高。

“高考房”也逐步走进家长们的视线,订两间“高考房”,两晚就要花费2000元。

这个时代,“送考”不仅仅再是家长对孩子爱的表现,同时也带出了一个新兴名词“高考经济”。

【责任编辑:张怡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0-2022河南沸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聘信息|广告服务|服务条款|免责声明|网站地图|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