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间的长河奔涌向前,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分别定于1月14日、1月13日在郑州开幕。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2年,河南稳中求进、难中求成,推动经济发展呈现稳定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作出了河南贡献。眺望蓄势待发的2023年,为充分展现代表委员风采,大河财立方特别推出“河南两会财经访谈”系列报道。聚焦代表委员建议,围绕各行各业如何拼发展、拼未来,继续讲好河南财经故事,奏响河南发展最强音。
大河财立方记者 段伟朵
从事律师工作30年,他奔走在公平与正义的辩护一线;连续3届当选省政协委员,他奔走在参政议政一线。1月12日,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了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河南安多律师事务所主任刘晓良,听他讲述今年的两会期待。
关注民营企业发展,他尽力为之鼓与呼
第三次当选河南省政协委员,刘晓良深感责任重大。他日常接触的企业非常多,对于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尤其是法律层面遇到的问题,他总是尽力为之鼓与呼,在以往省两会期间,曾提出不少围绕民企发展的提案。
“受疫情影响,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受到较大冲击。”刘晓良坦言,可以看到的是,近年来,河南省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尤其是近日省政府印发的《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从6大领域着手,出台90条帮扶政策,为我省经济添活力,为更多企业提振了恢复发展的信心。
“就我接触的企业看,存在部分民营企业内部犯罪立案难的问题,去年省两会期间,我就这个问题提出了提案。”刘晓良介绍,近些年的司法实践中,不少民营企业主、股东反映企业内部人员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企业利益的犯罪的情况,民营企业内部存在管理人员侵吞企业资产、转移公司利润、侵犯商业秘密等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些公安机关以上述行为系民营企业内部纠纷为由,可能存在不予立案、拖延立案的现象。“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内部贪腐问题存在立法薄弱滞后、追责力度不足等短板。”
刘晓良建议,公安机关加大侦破力度,对民营企业内部犯罪案件,要挂牌督办,快侦快结,最大限度地为民营企业挽回经济损失。检察机关应该充分发挥立案监督职能,对该立案不立案的要及时提出检察建议。民营企业内部也要推动自身的机制建设,加强企业的内控、审查、反腐建设力度,消除刑事风险发生的机会,要强化惩戒、追责的力度。
该提案提出后,刘晓良先后收到了来自省公安厅、省检察院的回复。省公安厅在回复中介绍了公安机关受立案的法律规定,介绍了河南公安机关持续打击涉企类犯罪、优化营商环境的情况。省检察院在回复中表示,要充分发挥立案监督职能,加强对公安机关应立案不立案情况的监督;同时加强企业合规建设,促进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拼经济,呼吁更多干部走到项目一线、招商一线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刘晓良也高度关注河南经济的发展。他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2022年以来,面对极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超预期的冲击压力,河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呈现稳定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预计经济总量跃上6万亿元新台阶。可以说,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河南扛稳了“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稳住了经济大盘,值得点赞。
刘晓良长期工作在洛阳。他表示,近年来,洛阳市聚焦“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2022年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800亿元左右,在全国城市排名跃升至第45位。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洛阳近年来狠抓科技创新,狠抓项目建设,此外,城市高架、地铁等布局迅猛,为洛阳发展提速,为出行提供便利,让民生更有温度。
刘晓良介绍,2023年是河南各地拼经济的关键一年。洛阳市提出,要坚持“项目为王”,大抓“三个一批”,实施388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年度完成投资2600亿元,全年储备项目2500个以上。高标准建设伊滨科技城,壮大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建成启用龙门实验室总部基地,伊滨智慧岛建设进度达到60%。“此前,洛阳产业布局偏重,科技含量较低。新的一年,党员干部应当继续走在项目一线,走在招商一线,做好产业布局,持续增强发展的‘底气’,实现‘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
建议建立“农民退休”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目的
作为连续3届的委员,本次参加省两会,刘晓良又会关注哪些新领域、新问题?
“我今年想呼吁建立‘农民退休’制度,并逐步完善实施办法和运作模式。”刘晓良告诉记者,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农村大省,据最新资料统计,我省常住人口9883万人,农村常住人口4304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家庭户为1167.9万户。2022年,河南生产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9.89%,接近10%,利用我国1/16的耕地生产出了中国1/4的小麦和1/10的粮食,广大农民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将进入第二个农村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期,老龄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家庭结构呈现出小型化、少子化、空巢化趋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减弱,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建立‘农民退休’制度有助于让更多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刘晓良建议,对65岁以上的老人按照相关制度领取退休金,逐步提高退休金标准,以保证年迈老人的基本生活,且相关标准向农村高龄老人、无子女或子女无赡养能力的老人进行倾斜,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失去劳动能力后“老有所养”。
记者梳理了解到,近年来,两会期间时有委员呼吁建立“农民退休”制度。2009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谢德体就提出年满60岁的农村人口退出土地经营,由政府根据养老保障实际需要发放养老金。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亚忠提出,农民作为第一产业的从事者,和其他行业类比,也宜有退休或转业。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学坤提案,推行“农民退休”制度,让65周岁以上的农民能够“洗脚上田,老有所养”,充分享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的成果。